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黄冈教育“破”与“立”城乡学校“融”与“变”

新闻中心>长江经济带>要闻

2023-11-23 09:21 来源: 黄冈日报
【字体: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推进教联体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22年9月,湖北省教育厅正式启动县域教联体建设工作。

  2023年,黄冈以新理念、新方法、新作风,在全省首创全域一体化推进融合型教联体建设。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将黄冈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和学前教育学校,按“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大小结合”“远近搭配”重新组合成教联体。

  截至9月,黄冈共建成167个融合型教联体,覆盖所有公办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实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及幼儿园100%纳入教联体建设。

  在教联体建设中,黄冈打破教育体制,重建教育机制,重塑教育生态,在 “破”与“立”中,促进了城乡学校的“融”与“变”,初步探索出融合型教联体建设的“黄冈路径”。

  随着全市教联体平稳有序运行,各教联体学校从“物理整合”走向“化学融合”,释放出优质的教育红利,正逐渐惠及每一个家庭和孩子。

  8月9日至10日,省委书记王蒙徽赴黄冈调研,对黄冈教联体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担当使命——

  教育走到非改革不可的紧要关口

  9月1日,全市167教联体开学迎新,这标志着黄冈融合型教联体改革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完成了教育格局重构、体制重塑。

  “10个县市整体推进,1000多所学校重新组合。100%的城乡幼儿园、中小学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一体化运行……”此次改革,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程度之深,黄冈市教科院院长洪程用“前所未有”来形容。

  为何要如此大刀阔斧地推进融合性教联体建设?

  黄冈市教育局局长何兰田给出了答案:教联体建设,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时代赋予教育人的使命。

  “上”有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从2019年开始,连续3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意见》等多个文件中明确要求,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推动教联体建设的战略部署。省教育厅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全省8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纳入教联体建设。

  黄冈市委、市政府将推进教联体建设,作为强县工程的重要抓手,并写进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报告。

  “下”有需求——

  放眼我市,黄冈历来崇文重教,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尤为强烈。

  但现有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有限,一些乡村学校地理位置偏、生活条件差,优秀教师引不来、留不住。

  因此,每到招生季,家长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城区优质学校。随之,择校热“高烧不退”,大班额情况严重。

  以黄州城区为例,每年黄冈市实验小学、市幼儿园、黄冈市思源学校、市东坡小学等优质学校,生源爆满,挤不下。而路口、堵城等周边农村学校,生源不断流失,学校规模逐渐萎缩。

  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现象还比较严重,乡村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已成为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桎梏。

  党中央有要求、省十二次党代会有部署,市委市政府有要求,人民群众有期盼,黄冈教育走到非改革不可的紧要关口。

  打破体制——

  1081所学校变身167个教联体

  秋季学期,资深教育人周志红告别“校长”身份,到杜皮中学担任数学教师。

  周志红原是团风县杜皮乡中心学校校长,从干部到普通教师,周志红职位的变迁,源自融合型教联体建设。

  何为融合型教联体?简单的说,就是将若干所学校整合为一所学校,实现人、才、物、教学等一体化管理。

  其实,教联体建设启动后,我省各地共探索了融合型、共建型2种模式。2022年秋季,黄冈市10所学校先行试点,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7所学校推进融合型教联体建设,3所学校为共建型教联体。

  从试点的效果看,融合型教联体同一法人领导下的一体化管理,能实现各校真正“融合”,更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而共建型教联体,都是独立存在的法人单位,不存在从属关系,无法实现深度融合。

  因此,黄冈决定整县推进融合型教联体的建设。根据“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大小结合”“远近搭配”的原则和“1+N”模式,在全市现有的公办中小学、幼儿园中,选取167所优质学校,作为核心校,突破原有乡镇、学校的限制,分学段将优质核心校与乡镇学校、薄弱学校重新组合。

  经此一举,打破城乡教育“壁垒藩篱”,全市1081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重组为167个融合型教联体。同一个教联体内,既有城区学校、又有乡村学校;既有来自同一乡镇的学校,又有不同乡镇的学校。

  比如,黄梅县第五小学与濯港镇的十里益海小学,蔡山镇的李英小学、段塘小学、田宝小学组建成教联体,核心校在城区,其他分校分别在濯港镇、蔡山镇等不同乡镇。

  过去,县域教育系统是教育局——乡镇中心学校——乡镇学校的3级管理体制。乡镇中心学校负责乡镇学校的管理。

  乡镇学校纳入了教联体后,乡镇中心学校“无校可管”,失去存在价值,于是,全市128个乡镇中心学校全部撤销。

  乡镇中心学校撤销后,黄冈教育体制也迎来建国以来最大变革:县域教育体制从3级管理,变成了教育局——教联体学校2级扁平化管理。

  此外,乡镇中心学校撤销释放出1017个编制,资源共享,其中,994名教育干部重回讲台。

  融合型教联体改革,涉及机构撤并、人事变动等多方面,但黄冈仅用半年就组建完成,速度之快、成效之好,出乎意料,奥秘何在?

  市教育局局长何兰田认为,得益于两大法宝:思想高度统一和党委政府高位推进。

  市委书记李军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审定方案,为教联体改革把关定向,并向各县市“一把手”传导压力,形成“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势态;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洁多次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就改革方案,作出指示要求。

  副市长潘国林对教联体建设全程跟踪、督办;市委市政府对融合型教联体建设情况月考核、月通报。

  黄冈市教育局、市教科院成立10个调研组,先后赴近100所学校调研,听取意见,指导教联体建设。

  6月13日和6月27日,黄冈两次在黄梅召开教联体改革现场推进会。各县市区的书记、县长、局长、校长听汇报、进校园、看变化,鼓干劲。

  在反复碰撞、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市县两级、干部老师统一了思想,达成教联体改革的高度共识。

  “思想统一和高位推进,赋予黄冈融合型教联体建设“起步”即“冲刺”的速度,让黄冈赢得先机。”市基教科科长桂亮华说。

  重建机制——

  “一体化”让多校变一校

  融合型教联体建设,打破教育体制,重塑教育格局,各校原有的 “单打独斗”管理方式,已不再适用。

  有破必有立!

  如何立,才能确保教联体内部健康运行“不散架”?

  黄冈市设计出“七个一体化”管理和“17个统一”质量标准输出,将核心校与成员校“捆绑在一起”。

  根据顶层设计,管理上,各教联体学校实行“七个一体化”:行政管理一体化、编制统筹一体化、经费使用一体化、教师发展一体化、教学研究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文化建设一体化。

  教育教学上,各教联体采取“十七个统一”: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师安排、统一课堂要求、统一作息时间、统一集体备课、统一作业设置、统一资料使用、统一教学活动、统一德育活动、统一命题训练(印刷)、统一阅卷、统一诊断分析、统一教学检查、统一指标评价、统一教学资源、统一激励措施。

  这意味着,各教联体学校步入了齐头并进、“一体化”运行轨道。现实中,这一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浠水县第二实验小学主校区及柏树小学校区、洗马小学校区、羊角小学校区,可以看到,该教联体4个校区使用同一张课表、同样教学计划、同样作息时间、同样财务程序……“一体化”体现在学校方方面面。

  要使一校多区同频共振发展,仅靠制度不够,还需“改版”内部管理机构。

  在机构设置上,各教联体按(1+1+4+N-1)模式,设置校级班子,即一名书记、校长,教学、政教、后勤、综合等线各设一个管线副校长,各校区执行校长兼教联体副校长。

  中层除设置办公室、政教处等9大处室外,核心校区、分校区均设年级组,全盘负责年级管理。并设置教学委员会、德育委员会、学科委员会、后勤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校务委员会。

  各委员会成员由相应校领导、中层干部、业务骨干兼任,并精减中层干部,核心校区不设中层副职,形成纵横管理网络,解决人、事两张皮问题。

  “七个一体化”+“十七个统一”+科学设置管理机构,让各教联体实现了“多校”变“一校”,彻底打通强弱校间的壁垒,城乡教育步入“一体化”时代。

  老师们感触最深的是“学校人”变“教联体人”,教师可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教联体内教师共用共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成为常态。

  资源共享——

  好学校就在家门口

  “实验小学的3位名师来我们坡儿垴校区支教了!”8月底,英山县实验小学教联体坡儿垴校区的家长群里,炸开了锅,听说县实验小学名师来支教,家长们喜上眉梢。

  教联体改革前,英山县坡儿垴小学是一所城郊的农村小学,学校一至六年级总共才80余名学生,10名教师。一方面,按生均比例,教师严重超标,但是按照班数配备,学校无法满足全面开课的要求,学校濒临撤并边缘。

  教联体改革之后,该县将镇内规模差不多的一所完全小学集并到坡儿垴校区,增加了生源,集中了教师资源。新学期,坡儿垴校区开齐了课程,且首次有了专业的体、音、美和英语等学科教师。

  罗田县凤山镇李家咀村村民李利群坦言,家长“择校”,一是择老师,二是择办学条件。

  而在教联体改革前,像坡儿垴校区一样,乡镇、村小学校骨干教师屈指可数,一些学校办学条件不尽人意。

  教联体成立后,教联体学校将教师、资金等各类资源融合使用,固峰填谷。

  按黄冈市顶层设计,各教联体每年教师交流不少于10%,骨干教师占交流教师的30%以上。

  教联体学校通过对各校区教师统筹安排,让优质学科“领”教、薄弱学科“支”教,紧缺学科“走”教,将优秀老师与薄弱学校共享。

  罗田县城南小学调配语文骨干教师何文锦,从城里下乡交流3年,还组织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走教,帮助赵家塆小学校区实打实开齐国家课程。

  同时,乡村老师也在“向上”交流,薄弱学校的老师到优质学校跟岗学习。

  黄梅县实验小学孔垄校区青年教师尤锦芬,来到县城校区教三年级语文。她说,不到一个月时间,自己在思想上、业务上获益良多,更新了教育理念。

  教师双向交流,老师们将优质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管理思路、教学方法,快速“嫁接”到农村薄弱学校。

  但如何确保老师们“乐意动”、“安心干”?

  黄冈市教科院副院长王胜华说,各地出台了以“评优评先、提拔重用、待遇倾斜”为核心的激励政策,从职称评定、生活保障、津贴补助等方面,给予“甜头”,难题迎刃而解。

  如,在职称评审及岗位晋级上,交流教师享有优先权;在生活上予以保障,根据距离远近,各地按500元至1600元设置交流补贴,按300元至900元补贴交通费;按拎包入住的标准,安排周转房……

  秋季学期,全市共有3956名老师双向交流,其中,2600名优秀教师下沉支教,1356名薄弱学校教师“向上”交流,使全市教师的专任化、专业化水平大大提升。

  不只是教师资源,教联体成立后,在硬件设施上,薄弱学校也得到强势“输血”。

  蕲春县实验小学教联体统筹资金120万元,刷黑了横车镇九棵松校区道路4000多平方米,维修改造9个校区的校舍,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黄梅县七小教联体投入60多万元,为杉木、王寨、文沟、独山4个校区升级改造校园硬件设施。

  如今,城乡处处有好学校,校校都有好老师。

  数字赋能——

  城乡孩子“同上一堂课”

  “这是一首四二拍的歌曲,大家和我一起来,第一拍是强拍,第二拍是弱拍,咚——哒——咚——哒……”在黄梅县第三小学的多功能录播室,音乐教师(陈其)正通过直播摄像头,将热乎的音乐课,传递给蔡山镇中心小学、黄泥塘小学2个乡村分校区。

  多功能录播室是数字赋能教联体建设的内容之一。

  黄冈市教育局装备办负责人(黄开元)介绍,教联体建成后,核心校与成员校间的时空距离,成为各校区间管理、教学、教研深度融合的阻碍。

  为破解这一难题,确保教联体内部高效运行,黄冈教育系统在主题教育中,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论述,将教联体建设与智慧教育实践同步谋划,加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黄梅县投入1600多万元,建成网上巡课系统、集体备课和视频会议系统、“三个课堂”应用系统、网上阅卷分析系统和设备集控等5大系统,全县实现“互联网+教育”全覆盖。

  武穴市也计划投入5578余万元,用于数字赋能教联体建设。

  随着“互联网+教育”数字5大系统的应用,彻底打破校区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管理、教研、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黄梅实验中学、滨河中学和县七小等教联体核心校网络主控中心:各校区尽收眼底,师生、员工的一举一动,犹在眼前。“一屏观天下”的方式,极大方便了学校管理。每日,值班老师通过网上系统,对各校区实时巡视。

  有了数字教育加持,教联体各校区间,课堂可随时连线,学生们可在各校区“同上一堂课”。老师们则通过集体备课系统,实时音视频双向互动,在线同步教研。

  数字赋能,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持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黄梅县高质量完成了数字校园改造,政府没有为此增投一分钱。

  黄梅县教育局局长吴旭东道出了秘诀:教联体建设启动之初,黄梅县教育局对各校进行财务审计,锁定资金、资产。审计后,将所有学校结余的1180多万元资金集合起来,投入到新一轮数字化校园建设中。

  另一方面,争取银行、网络运营商等社会力量支持,对智慧校园硬件、网络进行升级,实现了千兆到校,百兆到班。

  目前,黄冈正在探索,将各教联体数据控制中心接入湖北智慧教育平台,形成“上联省市名校,中联县内强校,下联农村学校”的格局,通过网络和数字平台,将匹配、适合的优质教育资源推送给各校。

  成效初显——

  区域“择校热”在降温

  随着城乡学校加速融合,乡村学校 “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 老百姓看在眼里,乐在心上,原来打算进城的学生留了下来。

  黄梅县第五小学十里益海校区,原是一所临近城区的乡镇小学。过去,学校招生范围内的学生家长,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3.8公里外的黄梅县第五小学,益海校区在校人数日益萎缩。

  为打破困局,2021年,该校探索与黄梅县第五小学结对,成为对口支援学校。2022年,该校与黄梅县第五小学组建成融合性教联体,成为全省首批教联体建设试点学校。

  2年多融合发展,十里益海校区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快速提升,家长们纷纷打消了进城读书的念头。

  今年秋季,十里益海校区辖内10个村学生,全部就近入学,学校人数也从2021年的270人,增加到560多人。

  在城区,教联体改革的成效同样在显现,区域“择校热”在降温。

  去年,红安县教育局将城区新天地小区划到虎门小学片区,得知消息,很多家长不愿意,还有人去教育局闹过。

  虎门小学被纳入了红安实验小学教联体后,两校共享师资,校园也进行了扩建改造。两校一融合,极大地缓解了家长的焦虑。

  今年,红安县新天地C区的乔金绒女士主动将小孩送入虎门小学就读。“有实验小学优秀师资团队来任教,又有新的食堂,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非常安心、放心。”她说。

  类似情况,在黄州、团风、浠水、蕲春、英山等地也纷纷出现,部分县市和学校出现学生回流现象,

  黄州区陶店中学与黄冈市思源实验学校组建教联体后,秋季学期,陶店校区没有一个学生转出,周边学生全部就近入校,稳固了生源;蕲春县教联体改革吸引400名学生返乡就读,其中,蕲春县实验中学孙冲校区回流学生达47人。

  “教联体改革,让我们农村学校看到了希望,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到了与城区学生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家长放心,学生就近,学校恢复了生机,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教联体改革的重大意义。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举措!”蕲春县横车中心小学执行校长姜广军如是说。

  改革之路,道阻且长。

  9月11日至12日,省教育厅厅长周静赴黄冈调研,总结了黄冈教联体建设经验,并提出将全力保护和支持黄冈教联体改革。

  黄冈市副市长潘国林表示,黄冈整体推进融合型教联体建设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需久久为功。下一步,教育主管部门将深入各教联体督导、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后续保障,确保教联体改革成功,为全省义务教育改革提供优异的黄冈方案。(

记者 李维 通讯员 邹鹤

  责任编辑:王梁 

联系电话:027-85695666 邮箱:cjn@cjn.cn
取消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