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佘双好:大党大国自信重塑国民心态

长江时评>求知

2023-12-04 07:4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佘双好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国民心态是一个国家的成员所展示出来的整体心理和精神状态。中华民族曾经拥有优越的民族文化心态,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性,使其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平衡,不仅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而且使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受到极大的挫伤,国民心态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且也重新塑造了国民心态。中国共产党主动自觉对国民社会心态的培塑始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创造新经验,引领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和精神,以大党自信带动大国自信,使得国民心态发生深刻变化。

  ■ 高举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学习和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不断根据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推进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 确立中华民族的共同目标愿景

  理想和目标对国民心态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追求。随后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在国内国际各种重要场合中广泛论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新时代最为鲜明的政治符号,成为“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主线,对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目标和要求,也为国民心态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 阐明当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实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自信提升为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提出第四个自信,即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科学界定,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当代中国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既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以及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实现了新的文化形态。“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科学阐明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边界,为国民心态培育提供更为明确的文化支撑。

  ■ 凝练当代中国最广泛的社会共识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充分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重点与着力点、路径等,并对各类群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领文化建设,融入制度法治建设,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提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培育和践行,为国民社会心态的培塑奠定了最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同时对国民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发挥着明显引领作用。

  ■ 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毛泽东曾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和突出优势加以运用,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国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立场,明确了中国文化建设发展的根本基点,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作为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根本原则,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为“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资源,使广大国民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的高度,为国民心态培塑增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 激活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文化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仅创造出彪炳千秋的丰功伟业,而且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进行了科学凝练,并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党的二十大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大会主题,充分发挥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国民心态培塑中的引领作用,激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基因,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让国民社会心态发展打下中国共产党精神文化的底色。

  ■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既是让国外了解真实中国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营造国民社会心态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发展、营造更加公平合理国际秩序、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营造出可爱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新时代十年,党中央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日益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并没有专门阐述对外宣传传播的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部分,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则专门围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主题,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既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和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同时,讲好中国故事既是对外的形象塑造,也是对内进行国民心态培育的重要方式。

  ■ 举办重大文化及仪式活动

  重要时间节点、重要历史事件、重大仪式活动等是引领国民社会心态发展的重要契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一些重大仪式活动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这些活动,彰显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国民心理情绪。比如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举办国家公祭仪式;开展一系列履职宣誓仪式,如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等。这些仪式和活动,都对国民心理情绪起到了纾解和引领作用。除此以外,党中央还透过重大活动,利用重大事件和关键时间节点对国民心理进行引导。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隆重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这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利用重大活动,对国民心态进行培养塑造。对比2008年北京夏奥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既是国民心态发生重大转变的分水岭,也体现了党中央通过冬奥会的举办,进行国民心态引导的努力。而广大民众从关注数量到关注品质,从更强到更美,从追求金牌到展示自我,从关注输赢到接纳欣赏等,都折射出国民心态的深刻变化。

  【编辑:余淮】 

联系电话:027-85695666 邮箱:cjn@cjn.cn
取消
提交